低价维保困局如何破?北京电梯商会谭勇提三大方案
随着电梯产业调整,电梯行业企业利润在下降,电梯生产厂家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主导作用,而不少非电梯制造单位的安全管理不成体系,所安装、维保的电梯质量不高,电梯故障多,民众意见大,行业内不团结,市场出现混乱。
在谭勇看来,由于没有规定指导价格,为迎合使用者,个别维保公司往往报出低廉的维修价格,降低维保费用,造成维保行业恶性竞争;因成本低使得电梯维保质量没有保障,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,导致“饿死同行、累死自己、坑害甲方!”。问题产生的原由,业内各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其苦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行业自身酿造的。
目前,我国在用电梯的改造、维修、维护保养70%以上都是由电梯非制造从业单位承担。电梯维护保养主体是制造厂家之外的第三方非制造企业。电梯非制造企业有着一大批相对成熟稳定的从业大军,其中很多企业还是一些省、市级的行业优秀企业和领军企业,经过多年努力打拼,大多企业已初具规模,通过引入科学化的管理模式,维保电梯少则数千台、多则上万台,对整个行业起着安全稳定和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如果由电梯厂家来承包或转分包电梯维保,谭勇认为,看似把责任承担起来,但是厂家的实际维保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,还需要通过与第三方维保公司合作才能实现,委托第三方维保公司,有可能在利益上出现再分配等纠纷,还可能出现在厂家监管过程中诸多的技术性问题。并且,电梯制造厂家担当责任的同时,还要考虑到服务成本的投入。再者,如果一个物业单位拥有多个品牌的电梯,第三方维保企业是否必须向多家电梯制造厂家申办委托?这无形中将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负担,采购单位也不可能在一个项目中面对若干个不同品牌电梯(有委托)维保公司。
按照目前的行业市场现状,他认为,要以新的理念、新的创新模式解决当前电梯安全问题:
一是要引导企业做大、做强、做精,在起码一段时间内的市场上,具备不可替代性;企业不应仅仅只看到订单,更重要的要看到获得定价能力。鼓励第三方维保企业联合重组,即若干企业合并在一起,这样不仅资源共享,提高效率减少企业安全风险,还能降低管理成本,这种方式值得去尝试。这也是今年北京电梯商会提出“团结协作,向规模发展、规范管理目标迈进”的工作目标。
二是认真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创新性提出的“保险+服务”新模式,这也是破解电梯维保监管难题的重要课题。通过引入保险机构进行第三方监督的模式,建立维保择优选择机制。原来由物业公司直接选择维保单位,物业公司通常低价选择维保单位而忽视维保质量。在“保险+服务”新模式下,保险公司除承担事故责任赔偿外,还参与维保单位的选择和监督。考虑由保险机构统一招标选择规模化、规范化的维保单位,与物业公司、维保单位签署三方合同,根据维保质量支付维保费用,从价格竞争转为质量竞争,促进电梯维保市场规范化。
三是逐步推进电梯物联网监控系统,建立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。实现“事前自动预警、事中安抚与处置、事后分析追溯”。电梯故障时,通过轿箱内一键报警至电梯应急救援联动平台,及时通知救援,同时可对被困乘客进行音视频安抚、避免出现恐慌;另一方面通过电梯运行数据分析,监测出电梯潜在隐患并自动“呼救”,通过维保单位针对性维修,消除隐患。这样一来不仅可将定期维保改为动态维保,还可以降低人工检查的失误率,大幅提升电梯故障维修的及时性、针对性,全面保障电梯安全运行,延长使用寿命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,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。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,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。在这种情况下,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。
2018年,电梯市场依然严峻。行业洗牌正在继续,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,钢材产能压缩,电梯原材料价格上涨。同时,电梯行业的市场和用户存在一定的脱节,导致购买者将电梯的价格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,其次才考虑质量,加剧了价格竞争。
小企业很难度过这股浪潮,大鱼吃小鱼是必然趋势。谭勇进一步说道,电梯产业结构调整应该聚焦电梯后市场持续发力,从过去的制造业为主,调整为制造与服务业并重,再进一步调整为以服务为主、制造业为辅,拉动行业向服务转型。同时,建议行业领导和监管部门按照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》要求,认真多方调查研究,尽快出台与之相关的指导性意见,推进“物联网+电梯监管+保险”的电梯监管新模式,重构监管格局,引入保险机制,实现传统监管向数据监管、点位监管向全覆盖监管、事故处理向故障预防转变的创新监管新模式,实现电梯维护保养向高质量目标发展。
本网拥有此文版权,若需转载或复制,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,标注作者,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。否则,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相关新闻
网友评论